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开放前沿先行先试铸辉煌 振兴潮头转型发展谱新篇
    发布部门:大连保税区管委会发布时间:2012-06-25 18:48:01浏览次数:6390次

    ——大连保税区建区二十周年发展纪实

      

    null

    null

    null

    核心提示
        黄海北岸,大窑湾畔,一片令人激情澎湃的热土。
        1992年,一粒承载着对外开放希望的种子在这里迎来了破土而出的一刻。东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大连保税区在人们热切的期盼中诞生。
        移山填海,区港联动,创保税港,建汽车城……20年间,大连保税区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给予的各项特殊政策,依托大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已经成为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中坚力量,对大连、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扩大开放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拉动和辐射作用,成为东北地区与国际经济运行惯例接轨的重要平台、沟通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桥梁、拉动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尤其是近年来,大连保税区在国内保税区中率先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在“产业立区、产业兴区”思路指导下,加快建设汽车产业基地和国际能源港,着力打造政策功能和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经济质量显著提高。截至2011年末,大连保税区内企业达到4800余家,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600余家,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26亿元、市场交易额6541亿元,实际使用外资60亿美元,自营出口189亿美元,货运总量更高达22310万吨。在全国保税区中,大连保税区的货运总量排名第一、实际利用外资排名第二,其他指标也均名列前茅。
        翻过昨日辉煌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连保税区正按照“一城”、“一港”、“一个核心功能区”的定位,全面实施区域转型、产业升级、区区联动、功能拓展四大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开放步伐,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区域环境,提高民生质量,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中国北方以出口为主导、新能源为方向的大连汽车物流城,国内最大、世界有影响的东北亚重要的绿色能源港和生态宜居型综合卫星城。
        领衔“两个中心”核心功能精彩绽放
        从大连市中心沿黄海海岸向东北27公里,就来到了大连保税区。这里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也是目前国内行政管辖面积最大的保税区。历经20年的开拓探索,如今,大连保税区已经成为集聚港口、国际物流、自由贸易政策、集疏运体系、城市功能等核心要素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舞台上,以其独有的政策和功能优势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抢抓机遇构筑“政策高地”
        保税区,是实行海关封闭监管的特殊经济区,是市场经济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发展本国经济的通行做法,其主要功能是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商品展示,享受免证、免税、保税等特殊政策。辟建保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继兴办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又一重大举措。大连保税区的设立,标志着大连的对外开放具备了较高的水平,对引领东北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具有非凡的意义。
        基于对自身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大连保税区自成立那天起,便以强烈的机遇意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饱满的创业激情,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不断演绎抢占对外开放制高点的精彩与神奇。
        一个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见证着大连保税区抢抓机遇的努力:
        1992年5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保税区,10月17日,大连保税区1.25平方公里地块的隔离设施便通过海关总署的验收。
        1999年筹建出口加工区,2000年4月27日,面积为2.95平方公里的大连出口加工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全国首批15个出口加工区试点之一。
        2004年8月16日,总面积1.5平方公里的大连保税物流园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区港联动试点之一;同年11月24日,大连保税物流园区通过国务院验收组验收,并在国家第二批7个区港联动试点中率先封关运作。
        2006年8月31日,总面积6.88平方公里的大窑湾保税港区获准设立。 2007年6月28日,大窑湾保税港区一期通过国家验收,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实现封关运作的保税港区。
        从保税区到区港联动,再从区港联动到保税港区……20年间,大连保税区总能在发展最关键的节点合上国家战略的节拍,在第一时间赢得国家赋予保税区的最优惠政策。目前,大连保税区已成为国内唯一集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管理于一身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的特殊经济区域之一,为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筑起了“政策高地”。
        资源整合促进功能提升
        拥有东北地区最优惠的开放政策,如何使这种政策优势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是大连保税区始终没有停止的思考。20年间,大连保税区通过资源整合,不断完善和提升区域功能,使其作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地位日渐突出。
        依托保税港区口岸、物流、加工三大功能,大连保税区以国际采购、国际中转、国际配送、临港增值加工为导向,大力发展进口分拨、出口集运、拆拼中转、组装加工、商品展示、检测维修、期货交割等现代物流业务,打造我国东北地区国际化程度最高、物流要素集聚度最高、物流运作效率最高的物流产业园区。
        东北是我国重要原材料和能源基地,装备制造业和石化产业十分发达。大连保税区把东北腹地的资源优势与自身的港口优势、功能优势等结合起来,不断完善保税区市场的国际贸易、国内商贸、结算中心、物流分拨中心、主要仓储商品的定价、信息和交易中心、区域总部经济集散地功能,建设中国北方油品、矿石、粮食等大宗资源性商品集散地。目前,在大孤山半岛,已崛起辐射东北的汽车、集装箱、油品、液化天然气(LNG)、矿石、粮食等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了国际车城市场、石化市场、工业品市场等20家功能型、政策型专业市场。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这里加快对接,使大连保税区作为“政策高地”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
        为强化保税区的政策功能,近两年,大连保税区按照“围网格局不变,实施分区管理”的思路,启动特殊功能区整合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出口加工区A区缩网改造工作,运作流程进一步优化,物流功能得到拓展,为推广内销便利化奠定了基础;正式启动保税区(围网区)优化升级改造工作,严格按照保税港区的监管模式运营,真正做到“境内关外”,为保税货物的便捷通关、快速进出区提供基础保障;在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窑湾保税港区服务体系、配套政策和通关环境在运作中不断完善,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应用,特别是物流集聚及物流带动效应明显——实现了“先提货入区、后电子报备”的保税监管模式流程再造,运作规模和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大连综合国际物流园区得到大连市政府批准,并启动了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工作。 2011年,大窑湾保税港区完成口岸实际进出口货物30万票,货值223亿美元,集装箱吞吐量200万标箱,实现保税监管货值59亿美元。
        推动政策功能“远程共享”
        “大连保税区,绝不仅仅是大连的保税区”。这种意识扎根在大连保税区每一个人的头脑中。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发挥保税区的功能辐射和经济牵动作用,实现保税港区政策功能有效拓展和延伸,缩小大窑湾保税港区与东北腹地之间的政策落差,大连保税区在不断完善保税区功能的同时,积极构建以保税港区为龙头、以沿海经济带和东北其他区域为节点的保税物流网络,努力实现大窑湾保税港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东北地区主要物流节点城市的衔接和良性互动,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功能支撑。
        2011年8月,大连保税区与中国国航合资的大连首个航空公司——大连航空正式成立,目前其机队规模已达到4架,计划到2015年将达到20架的运营规模,5年时间将建成与东北门户地区相匹配的航空运输网络,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油助力。放眼陆上,总投资7.12亿元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试运营,全长22.35公里的金窑复线铁路全线通车,大窑湾港区铁路年输送能力到2015年预计可达8000万吨;全长29公里的大窑湾疏港高速公路通车,大窑湾港区和沈大高速公路、丹大高速公路,与东北腹地公路网实现“无缝衔接”,将陆路运输的优势与围绕大孤山半岛的由汽车、集装箱、油品、矿石、粮食等专业化码头组成的专业化港区相结合,使海铁联运量多年居全国港口之首。此外,大连保税区积极促进发展沈阳、长春、吉林三个内陆干港,加上未来将覆盖东北地区,以液化天然气(LNG)为主的地下管线,将进一步完善涵盖空中、海上、陆地、管道的集疏运体系,使大连保税区成为东北地区与国际经济运行惯例接轨的重要平台、沟通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桥梁、拉动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繁忙的大窑湾保税港区。
        产业与城市互动 转型发展奏强音
        以政策功能起步,大连保税区成为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和桥头堡,但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作为“两头在外”的特殊经济区域,大连保税区过去以港航服务业和市场贸易、加工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抵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弊端开始显现,已不能适应保税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2008年起,大连保税区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率先开始了从单纯的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和现代化新城区的转型探索。在“产业立区、产业兴区”理念引领下,大连保税区充分利用政策功能优势,大力发展实体产业,产业与政策叠加的效果逐步显现。
        2010年,大连市启动了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二十里堡街道、亮甲店街道整建制移交保税区管理,大连保税区面积从原来的64平方公里一下扩大到251.3平方公里,为保税区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大连保税区按照汽车、物流、城市同步发展的思路,依托自身区位、港口和政策功能优势,全力推进大连汽车物流城建设,打造国内最大、世界有影响的国际能源港,以城市承载产业,以产业推动城市、改善民生,推进保税区城市化进程,奏响了转型发展的时代强音。
        大连汽车物流城加速崛起
        今年以来,大连保税区汽车产业发展捷报频传:在大连汽车物流城,投资4亿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开工奠基;在亮甲店工业区,填补汽车物流城产业链空白的大连峰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公司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在大窑湾畔,奇瑞、黄海等整车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一南一北齐头并进,让保税区打造大连汽车物流城的目标初现雏形。
        如果把时钟拨回到4年前,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相信大连保税区会成为大连“汽车整车梦”的圆梦之地。那时的保税区,汽车产业几乎属于“一张白纸”,但保税区却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拥有国内最大的专业化汽车滚装码头,仅一期工程年通过能力便达到78万辆,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汽车转运基地,周边地区聚集了近百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50余个品牌的汽车销售4S店、数百家汽车及零部件贸易企业和近百家汽车及零部件物流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系列政策的出台,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现有的汽车产业基础和保税区具有的政策环境、区位条件、产业聚集态势、研发配套,以及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综合优势,让汽车产业成为保税区发展的首选。大连保税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大胆提出发展汽车产业,他们北上南下,走遍了全国主要的整车生产厂,用诚意赢来了奇瑞等整车项目相继落户,并带动了大批汽车配套企业纷至沓来。
        今日的大连保税区,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景象令人震撼。奇瑞大连整车项目是大连市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四大工艺齐全、兼顾国内外市场的汽车轿车整车项目,目前已完成主体厂房建设,正在紧张地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今年下半年即将进行试生产。
        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大连黄海汽车整车项目,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的厂房早已建成,各种先进的设备正在进行安装调试,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投产进行最后的准备。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年产轻型客车5万辆,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
        此外,设计规模30万台整车的东风日产项目场平工程以及环评、能评审批和项目立项等已经完成,开工在即,为该企业配套的一期5平方公里零部件产业园也已开始建设,预计将进驻企业100家。
        在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政策功能带动下,保税区已拥有了奇瑞、曙光、东风日产等三个整车项目,涵盖了轿车、SUV、轻型客车、新能源汽车等不同车型,汇聚了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中高端品牌、豪华品牌等不同产品体系,正在建设中国北方以出口为主导、以新能源为方向、以国产自主品牌研发为重点的汽车产业基地。未来5年,大连汽车物流城将建设成为年产汽车整车70万辆,产值1800亿元,税收100亿元,出口额50亿美元,拥有20万人口的生态宜居型综合卫星城。
        国际绿色能源港初现雏形
        在大连保税区整车及零部件千亿级产业集群 “曙光初现”同时,其战略目标中的另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国际能源产业集群,也进入到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大连能源港正着力提升该区域的生态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依托其具有的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航道与码头设施,密集的全球性国际直达干线的优势,建立业务扇形辐射面,搭建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强化港口综合服务功能,构筑完备畅通的能源产业集疏运网络系统,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整合成“一条龙”服务,积极打造突破亿吨的第四代能源港口。
        大连能源港区主要由新港油品储运分拨基地、矿石物流园区、北良园区组成,现有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LNG、粮食、矿石等专用码头泊位45个,拥有全国最大的粮食外贸出口港、我国北方最大的油港,以及东北地区最大的矿石储运基地,是油品等资源性商品的中转、仓储加工、分拨配送、贸易和结算中心,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储备基地。随着国务院批复《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东北作为国家能源保障基地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保税区担负的国家使命更为重要。
        大连能源港与民生同样息息相关。港区内的北良园区,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粮食外贸出口港,更是我国北粮南运的重要枢纽,每年有成千上万吨的粮食通过这里输送到南方。该园区正在计划建设总投资200亿元、占地面积220万平方米的大连国际粮油物流产业园,重点发展粮食中转、期货和保税仓储、粮食物流配送、粮食现货交易、粮食食品加工等产业,将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粮油物流贸易中心。此外,港区内的大连新港油品储运基地不仅能够满足东北地区石化企业原油进口的需要,而且还担负着为我省工业企业以及众多百姓提供液化天然气的重任。
        为增强安全系数,大孤山半岛化工区域管控一体化前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同时,大连能源港将进一步发挥保税功能,实现能源产业发展“链式效应”,重点发展粮油深加工、贸易产业链、原油储运中转、成品油交易结算中心、LNG配送销售中心、冷能利用等产业链,成为地区分拨中心,城际配送中心,构建环渤海地区、东北乃至国家能源分拨配送、贸易、结算、采购中心。到“十二五”期末,大连能源港区将实现年营业额2000亿元,增值税超过百亿元,成为中国最大、世界上有影响的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绿色能源港。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大连保税区建区以来,充分利用国家所赋予的政策优势、功能优势与大连的区位优势,物流、贸易和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政策功能与产业相叠加,为大连保税区的传统产业升级和壮大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其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连保税区内很多仓储物流企业一度业务下滑,在汽车主导产业带动下,保税区内传统物流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大连保税区物流企业达348家,实现物流业增加值52亿元,营业收入121亿元,行业利润15.3亿元,税收9.1亿元,货运总量4930万吨,从业人员1.5万多人,日本邮船NYK、东芝物流、毅都集发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竞相落户。
        贸易兴区是大连保税区建区伊始就确立的发展战略,在产业立区思路下,大连保税区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开发新市场,完善保税区市场的国际贸易、国内商贸、结算中心、物流分拨中心、主要仓储商品的定价、信息和交易中心、区域总部经济集散地功能,努力将大连保税区建成中国北方大宗资源性商品的集散地。截至目前,该区已成立20家专业市场,会员企业达到1114个,2011年全年市场交易额实现1205亿元,贸易产业的经济贡献度占据了区域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加工业是保税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20年来,随着光洋轴承、海尔工业园等一大批生产加工型企业进区经营,保税区逐渐形成了以加工贸易和出口配套为主的保税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了其他功能性产业的开发和稳定发展。大窑湾保税港区封关运作和保税区转型发展以来,保税区提出了适度发展临港加工业的思路,发挥现有码头、物流、市场的功能,加大汽车物流城建设,有计划地发展临港产业集群,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物流装备制造业基地。
        普惠制自设民生新标杆
        2012年3月1日,作为大连保税区今年率先落实的管委会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大连首批大鼻子校车在大连保税区正式投入运营,15辆舒适崭新的校车成为新学期保税区孩子收到的第一份开学大礼。
        在今年全面实施的“五个一行动”工程中,大连保税区提出要通过校车、营养餐、课堂教学改革、安全校园等方面建设,确保学生达到“睡好一个觉、吃好一顿饭、上好每一课、健身每一人、平安每一天”的具体目标。为城区公办初中、小学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实现城乡初中、小学学生免收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等目标也将在2012年秋季开学实现,两年内区域内所有学校硬件达到省定教育强区标准。
        高水准发展的教育事业,只是保税区一系列民生工程的缩影。
        大连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后,二十里堡和亮甲店两个街道并入大连保税区,随之而来的社会事务管理问题成了保税区向现代化新城区转型发展遇到的最大挑战。为此,大连保税区在推进城市化、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和民生工作力度,让百姓享受保税区改革发展成果,累计投入近百亿资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普惠制”为特点的“民生优先”系列工程成为全区工作的重点——大连保税区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惠及辖区内的老、幼、弱、贫群体,用实际工作“做老人的子女,做孩子的父亲,做孤残的家人”。
        出资帮助55户低保困难户修缮房屋;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
        近两年,大连保税区每年都安排惠民实事,惠民举措涵盖就业、动迁群众回迁工作、教育、贫困群体救助、关爱残疾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农村文化活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等方面。高标准的民生工作,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即将投产的奇瑞汽车生产线。
        持续发展的物流产业。
        新起点上新跨越 建设生态宜居新城
        20年沧桑巨变,大连保税区从1992年成立时1.2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初步发展成为坐拥251.3平方公里的全国行政管辖面积最大、政策功能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保税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龙头的保税区的使命与责任重大。
        大连保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卢林告诉记者,大连保税区将继续承担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以政策功能为依托,发挥区位、港口、产业聚集、研发配套、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等优势,大力发展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实体产业和以物流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以产业立区,以产业兴区,着力建设政策功能和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向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新城区阔步前进!
        按照“一城、一港、一个核心功能区”的定位,大连保税区在“十二五”时期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转型发展,加大开放步伐,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区域环境,提高民生质量,争当大连全域城市化的示范区,综合竞争力要赶超天津和上海保税区,更有力地助推大连“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建设。重点打造以出口为主导、以新能源为方向的大连汽车物流城,计划用5-10年的时间,把汽车物流城建设成年产汽车100万-120万辆,产值28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税收150亿元,拥有20万人口的生态宜居型综合卫星城,成为国家级汽车整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出口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建设以油品为特色的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能源港,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达到1亿吨吞吐能力和超过3000万立方米储备能力,实现年营业额2000亿元、增值税超百亿元,成为中国最大和世界上有影响的油品储运、交易和分拨中心;建设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大连保税区确立了区域转型、产业升级、区区联动、功能拓展四大发展战略,按照大连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求,推进转型发展,完善基础产业,着力打造汽车、油品两大千亿级核心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区域发展新的产业体系。整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A区的资源,完善政策,优化功能,实现一体化管理,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的联动发展新格局。实现特殊政策功能向周边区域、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地区物流节点城市的有效拓展和延伸。
        到“十二五”期末,大连保税区将实现经济实力跨越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进入千亿区市行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大关。汽车物流城初具规模,区域城市化率达到60%,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汽车生产、销售、出口基地。基本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建成汽车和油品两大千亿产业集群,市场交易额、物流企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200亿元和200亿元,都市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社会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实现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各险种覆盖率和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以上,教育水平达到全市中等程度,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区域环境做到优美宜居,综合能耗、用水量比“十一五”期末下降20%,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生态宜居新城区。
        (屈东林 修 伟 本报记者/杨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