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依托自贸区优势 全面推进保税物流产业发展
    发布部门:大连保税区管委会发布时间:2017-08-08 12:48:47浏览次数:73980次

            为主动对接国家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保税区充分抓住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优势,从产业定位、综合服务、海关监管以及物流市场化等四方面推进保税物流产业发展,为加快实现“一城、一港、一个核心功能区”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定位,扩大保税物流辐射带动作用

            大连地处东北亚核心位置,保税区紧紧围绕“三个中心”建设,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核心发展保税物流产业,吸引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当前,以诺基高端雪地轮胎为代表,面向中、日、韩三国的国际中转业务发展迅猛,扩大了保税功能辐射范围,同时带动物流产业、加工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今后,大连保税区将重点培养国际采购、国际分拨等业务,依托保税港区的优惠政策、区位优势,吸引国际供应商集中至此,以大连为核心开展国际分拨配送和供应商管理库存等业务,逐步建立采购和分拨中心,最终实现“门到门”国际物流配送。

            优化模式,提升冷链物流产业规模

            大窑湾保税港区依托良好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多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重点培育了一批具备成为冷链物流交易平台的项目。截至目前,现已建成14万吨的冷库群,入驻企业包括大连港毅都冷链、恒浦国际物流、獐子岛中央冷藏等大型冷链物流项目。目前,毅都二期、恒浦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全部建成投产后,大窑湾将达41.2万吨级的库容规模,计划到2020年将形成100万吨级冷库群及冷链物流配套产业群。保税区冷链物流产业起步较早,随着口岸功能的不断增强,腹地产业配套不断完善,“线上订单,线下交易”发展迅速,保税区冷链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由传统的B端向C端发展,各种以“前店后库”的创新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以毅都冷链物流“大冰箱”项目为例,把冷库设置在居住小区或者居民较为集中的地区,利用成熟的冷库配套体系,将生、鲜、水果储存在“大冰箱”内,用户可以24小时随时提取,解决了家用冰箱储存大件冷冻品的难题,而且配备专人全天候服务。实现了从冷库到消费端的产业延伸,顺应了“互联网+”思维个性化、定制化的潮流,是保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方向。

            创新监管,全面复制自贸区通关新模式

            随着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挂牌成立,一系列提高通关效率和质量的创新制度陆续出台。建立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密切与海关、检验检疫、边防、大连港等单位的工作联系,确保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试点经验落地生根,确保创新举措开花结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将涉及贸易监管的部门逐步纳入“单一窗口”管理平台,进一步优化口岸监管执法流程和通关流程。逐步完善货物进出口、运输工具进出境、贸易许可、资质登记、出口退税申报等平台功能,推进自动进口许可证通关作业无纸化试点和电子许可证的推广工作,逐步实现企业通过“单一窗口”一站式办理所有通关手续。积极协调海关、国检等部门,便捷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和加工贸易企业之间的保税货物流转方式,允许企业自行选择运输工具承运保税货物。向符合条件的重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提供快速通关、简易退税和财政金融等支持。

            突出市场,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机制

            由于早期区域功能缺失,致使保税区经过多年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政府趟路,企业跟进,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思路。由政府先行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后期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活跃区域经济,管委会适时出让资产退出市场,最后实现完全市场化。当前,保税区物流运行性基础设施主要以企业投资为主,管委会主要针对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监管设施进行投资与维护,形成了公共服务基金,管委会由传统的直接参与转为向市场采购。目前,保税区已形成以物流园公司(主要服务保税港区)、华谊公司(主要服务保税区、出口加工区A区)为主的一整套保税物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完全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提供建设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