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自贸“加速度”引领保税区经济快速增长
    发布部门:大连保税区管委会发布时间:2017-11-23 15:59:29浏览次数:5915次

            今年前三季度,保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3.8亿元,增长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5亿元,自营出口240亿元,增长22%。截至10月底,全区新增市场主体3449户,同比增长90.76%。实有市场主体18901户,注册资本总额1217.19亿元,经济发展与市场主体都实现快速发展和快速增长。这得益于自贸试验区落地后保税区机制、体制的不断创新,政策功能的不断突破。

            以连沪对口合作为契机,加快向自贸区转型升级。大连保税区主动聚焦外高桥等上海保税区域,在“负面清单”、“单一窗口”等领域先行对标国际标准,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围绕自贸区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工作,2篇调研信息被国办“参阅件”采用,出台了“助力自贸试验区建设”53项创新举措,复制落地了自行运输、工单核销、保税交割、融资租赁等115项先进经验。在东北地区率先推行了告知承诺、联合审查、质量授信、以租代建、先租后让、建筑师负责、带项目挂牌等27项创新制度。在自贸大厅开展了内外同权、权责对等、透明高效的行政服务“单一窗口”,将审批时限整体压缩60%,实现了企业登记“一日结”,银行开户“一网办”。

            政策创新同时,保税区区位功能优势也不断增强。大连平行进口汽车重获“落地保税”资格,进一步拉近了大连与上海、天津在汽车平行进口领域的政策差距,促进大连口岸汽车进口业务持续增长。落实船用保税燃料油“一船多供”、“先供后报”等新通关政策,中石化成立区域性油料供应中心,形成“北大连,南舟山”的发展布局,年内已供应保税油品30万吨,同比增长70%。特殊监管区运作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首创了保税混矿、归类尊先、“三互”通关等3项创新举措,港航物流组织效率得到极大优化,其中,保税混矿业务1-10月完成850万吨,约占全国混矿业务总量的四分之一,预计全年可完成1000万吨,带动企业盈利5000万元。冷链规模持续增长,共完成冷链货物吞吐量39万吨,增长31%,大窑湾口岸以40.5万吨冷储规模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1-9月,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共实现保税监管货值719.91亿元,实际进出口381.31亿元,增长22%,海铁联运31.4万标箱,增长10.4%,发出中欧班列291列,货物2.3万标箱,增长121.1%。(来源:大连日报)